人工智能(IA)已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,从面部识别到自动驾驶汽车。科技巨头如Google、Meta、阿里巴巴和OpenAI在这一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。然而,各国政府在塑造这些技术的监管规则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全球监管的崛起
自2016年以来,欧洲、亚太地区和北美已制定了特定于人工智能的法规。全球已有超过1,600项公共政策和人工智能战略。欧盟、中国、美国和英国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治理中占据领导地位。
监管加速
2021年4月,欧盟启动了人工智能法案,旨在根据相关风险水平对人工智能的供应商和用户施加义务。与此同时,中国也推出了自己的法规,针对算法推荐和图像或语音合成等特定领域。这种迭代的方式使中国能够适应新出现的风险。
美国的回应
面对这些发展,美国也采取了措施。2023年10月,白宫发布了有关安全、可信和可靠的人工智能的行政命令,涉及公平和公民权利等问题。
地缘政治竞赛
全球人工智能的监管反映出,特别是在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。欧盟则寻求建立数字主权。
对企业的影响
这些法规往往有利于现有的大型科技公司,因为遵守立法可能会产生高昂的成本,给小型企业带来障碍。
共同愿景
尽管存在差异,但某种程度的团结正在出现。由包括美国、英国、中国、澳大利亚和多个欧盟成员国在内的28个国家签署的《布莱切利声明》,显示了在人工智能安全问题上共同合作的意愿。
人工智能的经济潜力
到2026年,全球在人工智能上的支出可能超过3000亿美元,而生成性人工智能市场在2032年可能达到1.3万亿美元。
分歧与紧张
各国还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国防和网络安全,这也是国际紧张局势的源头。在英国举行的国际人工智能安全峰会上,围绕中国的社会信用系统等问题出现了分歧。
限制与挑战
现行的人工智能法规存在局限,尤其是在明确定义、风险、安全、透明度和公平性等概念方面。
迈向全球治理
一些“良好实践”正在出现,由联合国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等组织引导,表明在伦理共识和地缘政治利益的影响下,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正在朝着发展方向迈进。